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鸡常见肿瘤性传染病的诊断与防制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12-12-01 

  裴   鸣      研究员    宁夏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年12月1日
  鸡肿瘤性传染病的危害性        
  鸡肿瘤性传染病病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某些烈性传染病和普通病相继得到控制,肿瘤性疾病越发显得重要。鸡群一旦发生肿瘤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如何诊断和防制肿瘤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而病理学诊断是各种诊断方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鸡的几种重要传染性肿瘤病包括白血病(AL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马立克氏病(MD)。家禽肿瘤性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是否相同,临床上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肿瘤特征,而肿瘤性疾病在病理学上可根据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发源的组织细胞特征,进行病理学鉴别诊断,亦可通过特异性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血清学方法诊断。
  能引起鸡肿瘤性疾病有哪些
  一般常见的鸡肿瘤性疫病包括: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网状内皮增生症三种传染性肿瘤性疾病。
  一、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一般发生于2~5月龄,肉鸡可早在45日龄。发病率约5%~10%,严重时达30%~40%,甚至60%。180~200日龄产蛋鸡仍有发生,有的零星出现,严重的全群发病。本病发病特点主要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等发生淋巴细胞浸润,肿大,形成肿瘤。
  1、流行特点
  鸡最易感,年龄越小越易感,通常多出现在2~5月龄的鸡群;雌鸡比雄鸡易感。不同品种的鸡对本病的抵抗力及感染后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肉鸡易感性大于蛋鸡,来航鸡易感性大于本地鸡。一些应激因素、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A缺乏、鸡球虫的存在等均可增加发病。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鸡群不论直接或间接接触都能传播病毒。病毒可通过空气、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皮肤的羽囊上皮是含病毒最多的部位,病鸡身上脱落下来的羽毛屑含有很多病毒,一旦被鸡吸入或吃入都能感染发病。此外吸血昆虫也可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鸡的损害部位和症状不同,分为神经型、内脏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肤型,有时病鸡呈混合型发病。
  内脏型:内脏型主要发生于肉鸡,蛋鸡也有发生。50~70日龄鸡较多见,死亡率一般为25%~30%,有时可达60%以上。病鸡精神委顿、不食、突然死亡,肿瘤发病率高,可在短期内集中死亡或分散在数周内死亡。表现精神萎顿、蹲伏、运动失调和腹泻等症状。剖检见肝、脾、肾明显肿大,其上散布或多或少,大小不等的乳白色肿瘤结节。肿瘤切面呈油脂状。卵巢肿瘤如肉团,有的卵巢肿大,肉样,失去皱褶,原始卵泡少或消失。大者如核桃、似肉团。腺胃肿厚,乳头消失,粘膜坏死,小肠粘膜肿瘤性白斑.有的病例尚可见肌肉肿瘤,心、肺肿瘤。
  眼型(少见):主要表现一侧眼失明,瞳孔缩小,边缘不整齐,虹膜退色,从正常的黄色变为灰青色混浊。
  皮肤型:颈、躯干和腿部毛囊肿大,呈结节状或脂状物大小如黄豆至拇指。
  神经型:神经型主要发生于3~4月龄鸡群,死亡率1%~3%,病鸡表现运动障碍,一肢或双肢发生不完全麻痹,步态不稳或不能行走,有时呈典型劈叉式姿势;或者出现翅膀下垂、斜颈、张口呼吸、下痢等症状。其中以一腿向前一腿向后的“劈叉”姿势最典型。剖检见多见一侧神经(如腰荐神经、坐骨神 经)肿粗,少数病例见迷走神经肿粗。
  3.诊断
  根据病鸡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典型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要进行确诊和鉴别诊断必须将病死鸡送到实验室进行病理组织学检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及核酸探针等方法进行确诊。
  4. 防治措施
  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立即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
  一、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因购入鸡苗的同时将病毒带入鸡舍。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防止不同日龄的鸡混养于同一鸡舍。
  二、防止应激因素和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等的感染。
  三、加强养鸡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卫生与育雏鸡舍的消毒,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即使出壳后即刻免疫有效疫苗,也难防止发病。
  四、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群的生活条件,加强鸡体的抵抗力,对预防本病有很大的作用。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差或某些传染病如球虫病等常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五、对发生本病的处理。一旦发生本病,在感染的场地清除所有的鸡,将鸡舍进行清洁,彻底消毒后,空置数周再引进新雏鸡。一旦开始育雏,中途不得补充新鸡。
  二、鸡白血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 
  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临床上发病的某些时期常见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故又俗称为白血病。白血病病毒可造成淋巴器官的萎缩或再生障碍、抗击应答下降,导致免疫失败。 
  禽白血病过去多发生在18周龄以上的母鸡,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感染J亚型病毒的肉种鸡在6~8周龄就可表现病状。病毒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呈现垂直传播方式,产出带毒的鸡蛋,雏鸡先天带毒并可长期排毒,但不产生中和抗体。自然感染者较少,一般情况下,雏鸡在2周龄以内,感染率和发病率很高,残存母鸡产下的蛋带毒率也很高;4~8周龄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产下的蛋不带毒;10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不发病,产下的蛋也不带毒。所有的感染鸡都可经水平传播方式扩散病毒,但水平感染的鸡能很快产生抗体。禽白血病临床多表现慢性经过,虽然病死率不高(为5%~6%),但对生产力的破坏却相当严重,尤其对肉种鸡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 
  【临床症状与病理特征 】
  禽白血病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病、骨硬化病、血管瘤等多种类型,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各有侧重。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这是禽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4周龄以下的鸡极为少见,自然感染者多在14周龄以后开始发病(但J亚型病例可在14周龄以前发病),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病鸡没有明显的特征性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不振或废绝,进行性消瘦,下痢,贫血,冠髯苍白、皱缩,偶而可见发绀,病鸡停止产蛋。腹部常明显膨大,用手按压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脏,最后多衰竭死亡。
  病理剖检可见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脏、脾脏、法氏囊,也可侵害肾脏、心脏、肺脏、性腺、骨髓、肠系膜等组织器官。肿瘤多呈结节型或弥漫性,形状、大小变化很大,颜色灰白色至淡黄白,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  
  组织学检查可见所有肿瘤组织均非浸润性,而是呈灶性、多中心性增大,将正常组织挤压到一边,肿瘤细胞由成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组成,全部处于原始发育阶段。 
  淋巴性白血病的肿瘤组织首先从法氏囊细胞开始发生病变,然后再向其它组织转移、繁殖,因此,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感染J亚型病毒后,法氏囊肿瘤特别明显,巨大的法氏囊病瘤可达鸡蛋大小,切开后可见由许多绿豆般大小的肿瘤结节融合而成的黄白色实变性肿瘤组织,眼观完全丧失了法氏囊原有的囊状结构。